关于我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江汉平原综合试验站(荆州农科院)

摘要:对湖北省主产棉区的棉花生产、销售、棉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贯彻棉花收购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找、分析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我省棉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北;棉花产业;调研

为了探索湖北省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对湖北省棉花生产现状及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以2014年江汉平原和鄂东棉花主产区的天门市、公安县、武穴市、黄梅县等4个县市的9个乡镇、12个村、48个农户和3个棉花收购企业为调查对象,就棉花生产、销售、棉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贯彻棉花收购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十二五以来的农业统计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提出对策和建议。

1湖北省棉花生产现状

1.1棉花生产情况

1.1.1植棉面积减少。2014年天门市、公安县、武穴市、黄梅县等4个县市棉花生产面积109.6万亩,比上年调减17.24万亩,减少13.6%。其中,天门市棉花47.3万亩,比上年减少4.44万亩,减少8.58%;公安县35.2万亩,比上年减少7.5万亩,减少17.6%;武穴市7.0万亩,比上年减少3.3万亩,减少32%;黄梅县20.1万亩,比上年减少2万亩,减少9%。

1.1.2棉花单产下滑。受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改为市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棉花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调,棉农植棉积极性下降,加上天气条件的影响,棉花生产迟播、迟发、枯萎黄萎病加重,大多数棉田产量持续降低。天门市、公安县调查测产预计棉花单产比上年减产2成左右。

1.1.3棉价大幅降低。棉花收购价格普遍降低,11月下旬棉企基本停止收购。今年籽棉收购价格由10月上旬开秤5.4-5.6元/公斤,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6.0-6.3元/公斤,到11月下旬降为5.6-5.8元/公斤,较上年同期籽棉收购价7.8-8.2元/公斤,下降25%左右。据天门市棉花收购企业反映,11月上旬皮棉销售给福建、湖南等地棉纺企业,3级皮棉1.35万元/吨,随后逐渐降低,到11月25日降为1.25万元/吨。

1.1.4棉花收购受阻。10月份棉花收购企业正常收购和外销,到11月中旬开始,棉企收购热情下降,外销皮棉价格下滑,加之国家公布内地9省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给植棉农户,棉企基本停止收购。目前,棉花收购数量大约在30%-40%,其中主产区棉农惜售,等待价格上涨,棉花销售20%左右,分散产区棉花销售60%-70%。

1.1.5棉农收益减少。因棉花收购价格降低,棉农每亩减收400-500元,由于棉花单产降低,每亩减收200元左右,每亩纯收益减少700元左右。

1.2棉田调整情况

1.2.1改种旱粮作物。棉田调减发展玉米(包括甜玉米、饲料玉米)、大豆、红薯等。玉米亩产550公斤左右,单价2.4元/公斤,亩产值1320元,纯收入800元左右;甜玉米亩产值2500元左右,纯收入1500元,青贮玉米亩产值1500元左右,纯收入1000元;种植大豆亩产180-200公斤,单价2.3元/公斤,亩产值874元,纯收入500元左右;红薯订单生产,亩产值2000元左右,纯收入800元。

1.2.2改种中稻。棉花与水稻两兼地区,由以前水田改为棉花的田块,今年改种中稻,亩产中稻600-650公斤,销售单价2.6-2.7元/公斤,亩产值1656元,纯收入800元左右。

1.2.3改种油料作物。沙壤土棉田改种花生,亩产花生果260-300公斤,销售单价8元/公斤,亩产值2200元,纯收入900元;芝麻亩产80公斤,销售单价14元/公斤,亩产值1120元,纯收入650元左右。

1.2.4改种瓜菜作物。城镇郊区,前几年已经调整种菜的棉区,今年加大了调整力度,发展市场适销的瓜菜品种。如天门市扩大花椰菜、甜玉米,公安县扩大棉田套种辣椒、西(甜)瓜。黄梅县发展豇豆,武穴市发展冬瓜等,蔬菜亩产值在3000-5000元,纯收入1500-2000元/亩。

2存在问题

2.1棉田基础设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湖北省棉田缺少基础设施修缮资金,约50%以上的棉田得不到有效排灌,现行的基础设施应对近年来频发的灾害性气候,显得相当脆弱。

2.2植棉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棉价持续下滑,比较效益不高。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棉区除整地、中耕施肥、病虫防治等生产过程能实现机械化外,大部分生产过程靠人工完成,亩投入人工在20个以上,随着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单日工价按80元/天计,亩用工成本在1600以上,加上物资投入,亩植棉成本在2000元以上;籽棉价格按8元/kg计,产量达到250公斤/亩才能实现收支平衡。当前棉价达不到6.5元/kg,而且平均产量仍然停留在200公斤/亩左右,相比水稻、玉米、瓜果和蔬菜的常年收益,存在一定差距。

2.3政府专项补贴少,补贴政策不稳定。2014年,国家棉花零时收储政策取消,棉农在农作物生产上补贴为零;国家对棉花的补贴政策不稳定,年际间调整快,以前执行的政策也没有让农民真正受益。

2.4分散经营,种植规模小,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植棉户人均平均植棉面积不足3亩;实际田间植棉操作人员水平较低,一般在初中以下水平,难以掌握新技术,致新技术推进受阻;植棉户之间种植品种和管理技术很不一致,导致产量和品质差异化,采购企业收购的棉花品级自动降级,商品棉降价。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种植格局,稳定国家植棉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优化种植格局,实现棉花品种区域化生产,棉花的重点产区给予稳定补贴,补贴幅度在300-500元/亩,采取按面积直补的方式。补贴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也要尽量减少行政成本,对补贴资金流失的渎职和犯罪行为,一定要严惩,以保障补贴政策落实。

3.2加大棉田基本设施投入,改善棉田水利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改善现有农田灌溉、排涝和抗旱设施,增强抗灾能力。

3.3发展种植大户或农场,以集中种植带动轻简化机械化发展。我省棉区基本上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这不仅与国内外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严重阻碍了棉花生产机械化、轻简化的发展。建议实施农场主承包经营的模式或将土地依法合理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或农场主为了增加收益就会想办法获取新技术或机械化来提高其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又可建立稳定的棉花生产基地,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机具和技术的应用,保障棉花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3.4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轻简化与机械化装备水平。培育工厂化育苗、机械化采收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轻简化和机械化水平。针对湖北省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费工、费时、费力”等问题,推广无土育苗等轻简化育苗技术,以裸苗或带基质移栽代替土钵移栽,以机械移栽代替手工移栽,以工厂化集中育苗代替一家一户分散育苗。针对生产机械化使用率低,用工成本大的问题,加大棉花生产机械化应用示范,集成配套棉花生产管理相关机械化设备,包括土地平整耕作机械、精量播种覆膜机械、高效采收机械等,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对开展机械化采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机械购置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5加快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新品种选育,加速配套采收机械的研制。一方面,加快适宜机械化采收棉花新品种选育,品种要求:早熟(生育期100天左右)、优质、丰产、抗病、第一果枝高度≥18cm、株型紧凑、抗倒伏、吐絮集中、含絮力适中、成熟一致、对脱叶剂敏感等;另一方面,加速配套机械的研制,包括适宜长江流域生产的耕整、播种、中耕、施肥、病虫草害的防治和采收的机械;同时,农机与农艺要实现有机配套。

3.6加快新型植棉技术示范。对育苗、施肥、化学调控、生物治虫和高效模式新型技术等,开展试验示范,加快新技术的集成与转化,提高植棉水平,增加棉田产出,稳定棉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