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农业科学院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助石首发展鸭蛙香稻产业

荆州日报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张华  付维新  陈文)

“长得真不错,比我们自己留的种子纯多了,回去就用这个来做种子。”2020年春,石首市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斌从荆州农业科学院海南繁育基地运回专门为合作社提纯复壮的优质稻种,开心地说。

提纯复壮  帮助企业选育优质稻种  石首市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石首鸭蛙香稻产业的核心领军企业。随着“鸭蛙香稻”绿色水稻绿色高效模式技术日臻成熟,其影响和推广面积越来越大。但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严斌-水稻种子品质问题。

香稻是“鸭蛙香稻”产业的核心,合作社推广的紫糯稻、血糯稻、黄金稻等五彩稻品种,都是严斌跑遍全国寻回的各地特色稻种。但随着长时间种植,有的品种出现了“水土不服”情况,有的品种慢慢退化,使得田间杂株率高,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急需稳定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2019年,荆州农业科学院“五个一”科技行动团队来到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时,严斌当即向该院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说出自己的困扰。荆州农业科学院专家认真调研之后,决定为他开展水稻品种提纯复壮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荆州农业科学院为合作社选育的紫糯稻、黑糯稻、血糯稻、黄金稻、鄂中5号、御赐1号等品种表现优良、特色更鲜明,合作社当即决定种植这批提纯复壮的稻种。

绿色生产  石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鸭蛙香稻”绿色生产模式是一种多效合一的绿色生态主体农业发展模式,是石首市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成熟技术。

该模式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田间配套建设杀虫灯、性诱捕器,水稻3叶苗龄期栽插成活后1-2周,放入1-2周龄的雏鸭,用雏鸭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果,鸭粪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减少化肥使用。水稻抽穗后收捕成鸭,再按每亩投放青蛙60-80只,控制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持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防控,达到提高农业效益、提升水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为了发展推广这一模式,近年来,石首按照“龙头+合作社+基地”生产模式,坚持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服务指导、产品加工、品牌运营等产业化经营,加快模式创新、品种优化和技术创新,建设了一批“鸭蛙香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并发展出鸭蛙再生稻、五彩鸭蛙香稻、创意鸭蛙香稻等三种类型,增收效益好、带动作用大、优势互补强、环境负担少,有效助力了当地绿色水稻产业发展。

示范推广  助力石首打造绿色产业  近年来,荆州农业科学院帮助石首大力发展“鸭蛙香稻”产业,将国家水稻产业体系荆州试验站课题、湖北省特色优质水稻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设置在石首“鸭蛙香稻”核心示范合作社,将项目与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先后开展“稻+再+鸭”模式研究、优质水稻筛选提纯复壮、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工作,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服务指导。结合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和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等活动,荆州农业科学院专家多次到石首开展科技闹春耕、示范模式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相关人员500余人次,发放相关技术资料5000余份。

多年努力成效显著。今年10月中旬,荆州农业科学院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及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市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到石首开展的对比测产显示,“稻+再+鸭”特色优质水稻生态协同种养技术核心示范区对比照区每亩增产稻谷112. 8公斤,增产52. 7%,实现了大面积增产增效目标。

如今,在中、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石首“鸭蛙香稻”生产面积发展到2. 8万亩,有主要示范基地5个,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加工、品牌营销企业4家,产销协会1家,已形成系列品牌6个,获得有机认证2个、绿色认证5个。“鸭蛙香稻”产业切实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和竞争能力,促进绿色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