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春天”来了

 俗称土豆的马铃薯,是不少市民朋友餐桌上的最爱,薯条更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荆州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蔬菜专家梁红艳介绍,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玉米)。它可以当作粮食、蔬菜、饲料,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使用,还可以加工成马铃薯面条、马铃薯粉条、马铃薯馒头、薯片等精深加工农产品,其营养丰富,适种区域广,增产潜力大,产业链条长,可比效益高。有着大量冬闲田和滩涂地的荆州,是我省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主要潜力区域之一。

 合理安排茬口  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李埠镇是荆州蔬菜生产大镇、中心城区的“菜篮子”,蔬菜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莴笋、黄瓜、丝瓜、豇豆都是农民田间的宠儿。如今,随着市场调控与引导,马铃薯也强势回归。

 4月7日上午,李埠镇杨井村八组胡中凯师傅的大棚里分外热闹,得知荆州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的专家前来指导,周边的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纷纷前来,学习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咨询科学种植管理技术。

 胡师傅的蔬菜大棚有近千平方米,里面种植着一行行马铃薯,大棚最两边还套作有苦瓜幼苗。梁红艳告诉记者,这种茬口安排可以很好地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高。

 胡师傅的这批马铃薯是元旦前后播种的,原计划于3月底上市抢占春季蔬菜供应淡季市场,但由于前段时间低温阴雨,马铃薯生长较慢,产量同比往年也有所下降。当前,马铃薯的田头收购价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亩产约1600公斤,可为他带来6000元左右的收益。加上后茬苦瓜及前茬莴苣的收益,胡师傅今年每亩田的年纯收益可超过1.2万元。

 杨井村种植马铃薯有着20多年的历史。该村负责人介绍,这里曾经连片规模种植马铃薯,有不少种植大户。以前,每到收获季节,很多车辆就连夜守在田头等待收购,只是后来马铃薯慢慢被其他更有价值的蔬菜作物所代替。如今,在荆州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指导下,村里将马铃薯作为有效解决冬闲田或者填补空茬蔬菜大棚、提升种植效益的经济作物,与莴苣、苦瓜等作物一起形成“马铃薯-蔬菜”高效茬口种植模式,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植效益。

 科研推广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0年,湖北省提出“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的战略,要求建立起“马铃薯+”特色高质高效轻简化栽培模式,并在全省大面积进行示范应用。

 荆州农业科学院作为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成员单位,与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一起承担体系科研项目,在全市各地开展马铃薯高效茬口模式、适宜品种筛选、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示范,为湖北发展马铃薯产业添砖加瓦。

 梁红艳介绍,目前,荆州市有马铃薯种植面积数万亩,分布在荆州区、监利市、松滋市等地,种植主体有合作社、种植大户,也有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主要种植中薯5号、早大白鄂马铃薯4号、鄂马铃薯12号等适宜江汉平原的中早熟品种,有冷棚和露地栽培等模式,生产的马铃薯销往武汉、宜昌及本地市场,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

 经过多年探索,如今,荆州各地的马铃薯生产茬口模式多样。大棚“马铃薯-蔬菜”茬口模式——于11月中旬至次年1月播种,利用冷棚+地膜种植,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采收,正好赶上春节及春季蔬菜供应淡季,田头价格在每公斤4元以上,甚至超过6元,综合效益好;“马铃薯-大豆”“马铃薯-露地西/甜瓜”“马铃薯-棉花”“马铃薯-水稻”等轮作模式——于元旦前后播种,次年4月底至5月上旬上市,茬口合理轮换,产量高,效益稳定;秋马铃薯种植模式——在每年的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11月下旬至12月采收,这些模式都丰富了市民的冬季餐桌。

 目前,荆州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展马铃薯高效茬口模式探索、优势品种选育及疫病防治等工作,并与各地的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指导和服务,推广适宜江汉平原发展的中早熟马铃薯,用科技支撑荆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

QQ截图20210414102657.png

荆州农业科学院蔬菜专家与杨井村村民现场交流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