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至2010年荆州农科院棉花主要科研成果

无毒棉棉花育种研究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雷元洪 廖鸿舫等

获奖情况:1980年荆州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为开展粮、棉、油综合利用研究,1974年,从国外引进棉花品种安通SP21中发现一株无腺体变异单株,当年南繁,编号为4588。经湖北省卫生防疫站分析,4588棉仁饼的棉毒含量为十万分之一,远低于国家规定不超过十万分之三的标准。生物试验证明,榨油后的棉仁饼做成面条,人吃后无不良反映。用4588和鄂光棉榨油后的棉仁粉分组饲养大白鼠,连续饲养26天后,喂4588棉仁粉的一对生活正常,雌鼠产小鼠9只,均健康成长;喂鄂光棉棉仁粉的一对因累积中毒,在26天内全部死亡。4588棉仁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49.5%和19.75%,比鄂光棉蛋白质高5%,脂肪高1~2%。中国科学院油料所分析,其脂肪酸中含亚油酸60.4%,较鄂光棉原油高1%,较鄂光棉精炼油高1.7%。经沙市棉纺织印染厂检验,其纤维品质长度、均匀度及单纤维强力,均超过当地推广品种。对4588进行连续单株选择,选出种子品质一样、棉花产量较高的4588-436。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130天,株式塔形,结铃性强,开铃畅,铃重5克左右,纤维长度29~30毫米,衣指6克,籽指10克。

 

鄂荆92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鑫  胡湘砾  易继森  周家澍  易仁森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83年

获奖情况:1984年省农牧业技术改进三等奖

1985年地区技术改进三等奖

1987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农业厅

荆州地区行署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荆92系生态杂交组合“锦3208×荆棉4号”的后代,原代号荆3292,是继岱字15,鄂光棉之后,育成的一个有较大突破性的陆地棉品种,是优质、高产、抗逆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新类型。1983年审定,198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0-1982年省区试皮棉亩产64.6千克,比对照鄂光棉增53.34%,比鄂沙28增1.4%,纺棉增10.3%,1982-1983年长江区试皮棉亩产77.85千克,比岱字15增11.49%,纺棉增19.03%,1985年中美联合试验,美方试验结果,鄂荆92皮棉每公顷产量为1014千克,居首位,比美方三个品种分别增7.3%,12.04%和19.01%。纤维品质好、成熟系数1.65、强力4.06克、细度5619米/克、主体长度30.41毫米、断裂长度23.04千克,是出口棉优质品种。原棉出口日、美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棉花出口创汇作出重大贡献。为此,1986年农科所荣获国家“三部一局”(对外经贸部、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和进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棉花出口先进单位”奖。日本、南斯拉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到荆州地区考察品质时称赞:“中国鄂荆92棉花品质好、长度长、色泽精白,在配纺中作骨干使用”,被日本誉为纺织行业的“钢筋”。鄂荆92是湖北省棉花主栽品种之一,先后引种到江西、湖南、安徽等省,湖北省累计推广面积3500万亩,净增经济效益28亿元。

 

荆棉38快速繁殖与示范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杜书嗣  邵圣才等

获奖情况:1990年地区农牧业丰收科技成果一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由周家澍主持选育的荆棉38品系,1987年经荆州地区科委组织鉴评,同时开始示范,1989年推广面积达119万亩,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53.29万亩。该品种通过快速繁殖,大面积示范,产量与鄂荆1号相当,品质比鄂荆1号好,特别是色泽好,纤维长,深受棉农喜爱。每亩比鄂荆1号纯增产值14元以上。

 

鄂荆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鑫 胡湘砾 周家澍  陈异娥等

审定单位:湖北、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92年2月

获奖情况:1986年地区技术改进一等奖

1990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荆1号应用生态杂交技术,经(锦3208×荆棉4号)F2×安通SP21复合杂交育成,原代号荆3247,将亲缘、生理、生态型截然不同的陆地棉品种,进行杂交重组,使丰产、优质达到新平衡。以衣指为突破口,使高衣指、大铃、高衣分、大种子统一到高水平,植株高大松散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生产中表现丰产性好、籽大易出苗、铃大衣分高、纤维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的显著特点。1985年审定,199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经省1983-1984年区试,籽、皮棉亩产240.8和81.3千克,分别较对照鄂沙28增产6.3%和8.3%,皮棉方差分析增产极显著;1985-1986年长江区试中游片四省平均亩产皮棉96.99千克,较对照种泗棉2号增4.2%,增产极显著。鄂荆1号中花铃重5.7克、绒长30.45毫米、纤维整齐度86.2%、衣指8.22克、籽指11.7克、衣分40.46%。该品种苗势强、耐病、适应性强、透光性好、后劲足,是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并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累计净增经济效益32亿元,科研投资收益率为1:300。

 

鄂棉20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市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鑫邹勇王落霞等

审定单位:安徽、湖北、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96年

获奖情况:1995年12月荆州市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湖北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该品种以鄂荆1号为母本,湘抗岱15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荆8933。具有产量高,铃大衣分高,籽大好拿苗,长势强,增产潜力大的生育优势。参加安徽省1991-1992年棉花品种区试,皮棉亩产92.61千克,比对照种泗棉2号增产8.31%,增产极显著,居第一位;参加湖北省1992-1993年棉花品种区试,皮棉亩产81.90千克,比对照种鄂荆1号增产4.74%,增产显著。纤维品质经北京、上海纤检所纤检,安徽、湖北两省区试三年、七点结果平均,强力4.41克,细度5494米/克,成熟系数1.77,断裂长度24.10千米,光电仪长度28.2毫米。该品种参加1994-1995年长江流域品种区域试验,区试主持单位江苏农科院经作所鉴定,该品种高抗枯萎病;该品种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先后通过皖、鄂两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定名为荆8933,湖北省定名鄂棉20。1996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农业部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同年,被湖北省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1997-1998年被列为农业部丰收计划。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陆地棉,生育期为132天,植株较高,出苗整齐,茎杆粗壮,叶片大,生长势强,塔形,主茎节间疏朗,通透性良好,铃大,铃重5.79克,卵圆形,吐絮畅,结铃较集中,有后劲,衣分40.74%。通过原种生产,鄂棉20新一代耐黄系在抗性综合性状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在农科所黄萎病圃种植,平均籽皮棉亩产分别为258.20千克和105.02千克,较对照中棉12增产26.47%,增产极显著,霜前花率88.18%。

 栽培要点:(1)重施农家肥或复合肥作底肥。(2)适宜营养钵育苗或地膜早棉栽培,提倡用“种衣剂”拌种,提高播种质量。(3)中等肥力,密度2600株左右,适当放宽行距,株高与行距的分割比1:0. 63或1:0.72为宜。(4)适当化调,开花期前及时起垄培土。(5)重施花铃肥,同时增施钾肥,尿素与氯化钾各不少于15千克/亩。(6)彻底去木枝,及时摸赘芽,禁忌打老叶。控制株高125厘米,有效果枝18个以上,适时打顶。

 

荆1246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市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鑫王落霞徐定良邹勇等

审定单位: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97年、1996年

获奖情况:1997年12月荆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产量表现:1993-1994两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籽、皮棉亩产分别为243.39千克和110.01千克,分别比对照泗棉2号增产12.81%和13.63%,均居第一位,增产显著。霜前花率77.46%。1994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籽、皮棉亩产为235.02千克和97.89千克,皮棉分别为CK1泗棉2号的109.22%;为CK2湘棉10号的103.25%,霜前花率67.98%。1995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湖北省平均籽棉亩产为206.35千克,为对照泗棉3号的104.17%,霜前花率84.24%。1996年参加湖南省生产试验,澧县点籽、皮棉亩产为219.75千克和94.05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棉10号增产9.95%和14.22%。

纤维品质:1993-1994年安徽区试,由中棉所纤检室用900系列测试:2.5%跨长27.57毫米,比强度21.24cN/tex,马克隆值5.29,整齐度51.77%,1995年湖北省区试,纤检结果为:2.5%跨长24.95毫米,比强20.75cN/tex,马克隆值4.85。1994年湖南省各试验点平均籽、皮棉亩产分别为262.29千克和105.85千克,皮棉亩产比对照泗棉2号增12.55%,比对照湘棉10号增9.02%。

抗病性:荆1246籽指大,出苗好,较耐苗病,抗旱性较强。对枯萎病的反应由1994年中棉所植保室鉴定:蕾期枯萎病株率5.7%,病指3.2,高抗枯萎病。

特征特性:荆1246属中熟陆地棉,植株较高,塔形,籽指较大,出苗整齐,苗蕾期生长较强,茎杆较硬,有稀毛,叶片中大,通透性好,铃大,铃重5.66克,卵圆形,吐絮畅,花色洁白,结铃性强,结铃集中,内围桃较多,分布均匀,有后劲,抗逆性强,稳产性好,衣分较高,大样衣分41.15%,小样衣分42.40%。

栽培要点:根据荆1246的生育特性,栽培上具体要求:1.适宜两膜早棉栽培,营养钵、地膜棉四月上旬播种,直播棉4月中旬为宜;2.合理密植,宜2500株/亩,宽行密株,行距0.8米为宜;3.初花期前及时起垄培土,助壮素适量化学调控,株高宜控制在120厘米;4.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花铃期每亩施尿素15千克,施氯化钾15千克;5.彻底去木枝,及时摸赘芽,立秋打顶,并加强病虫防治。

 

鄂抗棉4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市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家澍肖忠珍杨清松刘辉杨代刚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96年3月

获奖情况:1997年12月荆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抗棉4号(原代号荆56357)是以鄂荆1号为母本,授以湘棉10和新培系混合花粉,杂交后代在枯、黄萎病圃中选育而成,是一个丰产、优质、早熟、抗枯、耐黄的棉花新品种。

丰产性:1992-1993年参加湖北省抗病区试,11月20日前皮棉亩产78.44千克,比对照中12增产8.41%。

早熟性:生育期133天,霜前(10/20日前)收花率83.54%。

纤维品质:成熟度1.78,细度5822米/克,强力3.89克,断裂长度22.62千米,光电仪长度30.20毫米。

抗病性:经中棉所人工病圃鉴定,枯萎病剖杆病指4.31,属高抗反应型;黄萎病指为32.4,接近中12,属耐病反应型。

特征特性:株型塔型,结铃性强,中花铃重5.38克左右,衣分达40.46%,好拿苗、耐高温。    

栽培要点:根据地力肥瘦,亩密度以3000株左右为宜。选用精加工棉种播种,若选用毛籽播种,要严格做到晒种、选种、灵福合剂拌种。4月上中旬注意高温足墒播种,双膜覆盖,管膜调温,确保一播全苗。齐苗后及时用灵福合剂保苗。平衡施肥,亩施纯氮10~13千克,氮磷钾纯量之比为1:0. 5:1;施足底肥,见花深、混、足施桃用肥,起垄培兜保水肥,见桃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喷施微肥。蕾花期主动化控,花铃期应变化调,株高控制在1.3米左右,对重黄萎病田,只要出现黄萎病株,全田就要及时重施碳铵加钾肥,用助壮素(或缩节胺)40~50PPM控苗,搞好排渍,可减轻病害。

该品种1993-1996年省内累计推广38万亩,表现出丰产性好,耐高温,稳产性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创社会效益4018.88万元,1995年列入国家“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项目。

 

鄂抗棉6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市农科所

完成人员:周鑫 邹勇 王落霞等

审定时间:1997年7月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1999年荆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抗棉6号(原代号荆188)是1984年以鄂荆1号为母本,湘棉10号为父本杂交,于1990年育成。1991-1995年参加农科所抗病联合试验,表现高产稳产。1993年参加湖北省预备试验,1994-1995年参加省抗病区试,1996年进行小面积示范。

特征特性:该品种出苗整齐,棉苗健壮,各期生长势强,植株呈高塔型,生育期为133天,茎杆粗壮,茸毛稀,叶片中大,主茎叶层疏朗,通透性好。铃大卵圆型,铃重6.09克,上桃快,结铃集中,吐絮畅,衣分高。大样衣分40.07%。纤维整齐,考种绒长28. 16毫米,衣指7.54克,籽指11.03克。早熟,霜前花率84.04%。

产量表现:1994-1995年参加湖北省抗病区试,平均籽、皮棉亩产分别为200千克和80.36千克,分别比对照中12增产7.52% 和10.76%,皮棉增产显著,居第一位。两年共汇总8点次,各点皮棉均增产,皮棉增产在10%以上有沙洋、白里洲、荆州等4点次,其中荆州点两年皮棉较对照增产29.16%和21.82%。可见该品种特别适合平原湖区种植。10月20日前皮棉亩产67.64千克,较对照增产9.73%,占总产量的84.04%,早熟。

纤维品质及抗病性:1994-1995年省区试经HVT900仪测定结果:平均跨长27.92毫米,整齐度51.09%,比强度23.14cN/tex,伸长率7.8,马克隆值为5.14。两年省区试鉴定结果:枯萎病株率9.91%,,病指4.17,高抗枯萎病。

栽培要点:重施农家肥作底肥;适合营养钵育苗或地膜早棉栽培,直播不宜超过4月下旬;中等肥力密度2500株/亩,宽行密株,及时起垄培土;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施花铃肥的氯化钾、尿素每亩不低于10千克;生育期适当化控,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彻底去木枝,及时摸赘芽,禁忌打老叶,8月上旬打顶;抓好病虫防治。

适应范围:该品种抗病、高产、早熟,并具有铃大、衣分高特点。丰产性与鄂棉20相当,适应湖北省病区或种子脱绒后无病区种植。

 

鄂抗棉7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科院

完成人员:邵圣才 刘辉等

审定时间:1998年12月

审定单位:湖北、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1999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湖北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抗棉7号(原代号荆273)是棉花研究室以荆1418作父本,以鄂7701为母本,于1989年选育而成。1997年8月通过湖北省审定,1998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1990-1992年农科所内品比试验,亩产皮棉花110.58~124. 81千克,比对照中12增产15.97~30.95%,霜前皮棉86. 39~95. 69千克,比中12增11.66~31.45%。1993-1994年参加长江流域抗病区试,两年20点次平均亩产皮棉78.37千克,其中1994年皮棉亩产量为 87.17千克,比对照增产7.84%,综合评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建议在长江中下游棉区示范种植。1994-1995年参加省抗病区试,平均亩产皮棉78.36千克,比对照中12增产8.01%。

特征特性:该品种中花铃重6克左右,衣分高达42%,中期上桃快,10月20日前收花量大,纤维品质优,2.5%跨长30.9mm,比强24.18cN∕tex,马克隆值4.7,黄萎病指33.3,抗枯萎病达到育种目标。

栽培要点:1.适合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棉和麦后直播。2.每亩施纯氮不少于12.5千克,注意配合磷钾肥的施用。3.发挥品种纵向优势,打顶时间不宜过早,立秋前后打顶。4.中等肥力田每亩2800株左右为宜。5.该品种不宜在黄萎病重疫区种植。

注意事项:1.购种后请及时晒种。2.播种前择饱满、健壮种,用种衣剂拌种,拌种后及时凉干。3.每穴播种3粒左右为宜。

 

鄂抗棉9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科院

完成人员:周家澍杨代刚肖忠珍卢开阳刘辉胡爱兵胡德玉刘春联等

审定时间:1999年3月

审定单位:湖北省、湖南、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2002年12月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抗棉9号(原代号荆55173)系鄂荆1号×(中7263+M03)的杂交组合,经系统选育而成。1996-1997年湖北省抗病区试结果,全省平均皮棉产量比对照鄂抗棉3号增产10.07%,两年均居第一位;1997年参加湖南省棉花品种区试,平均皮棉亩产137.81千克,比湘棉10号(CK1)和湘杂棉1号(CK2)分别增产10.39%和3.91%,居第一位。

纤维品质:2.5%跨长29.6mm,整齐度50.04%,比强21.62cN∕tex,伸长率6.6,马克隆值4.5,气纱指标1855。

特征特性:塔型,茎无毛。结铃性强,铃重5.21克,大样衣分41.82%,生育期136天。枯萎病指4.32,黄萎病指24.1,高抗枯萎,耐黄萎。

栽培要点:根据肥力,亩密度控制在3000株以内。选用精加工棉种,播前要做到晒种、选种,该品种出苗对温度反应敏感,4月上中旬选择高温足墒播种,薄膜覆盖,确保一播全苗。齐苗后及时用灵福合剂保苗。平衡施肥,亩施纯氮10~13千克,氮磷钾纯量之比约1:0.5:1;施足底肥;见花深混足施桃用肥,起垄培土保水肥,见桃重施花铃肥,看苗补施盖顶肥,叶面喷施微肥。蕾花期主动化控,花铃期应变化调,株高控制在1.3米左右。对重黄萎病田,只要出现黄萎病株,就要及时重施碳铵加钾肥,用助壮素或缩节胺40~50PPM控苗,搞好排渍,可减轻病害。抓好病虫综合防治。

 

鄂抗棉10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科院

完成人员:周鑫  邹勇 王落霞等

审定时间:1999年3月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2003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特征特性:鄂抗棉10号由(荆3117×中12)F1×荆3187作亲本选育而成,原代号荆3517,属中熟偏早品种,生育期128天,植株中等,塔型,稍软,叶片中等,通透性好,早熟性好,结铃性强且集中,铃大,卵园形,铃重5.6克,壳薄,吐絮畅,花色洁白。衣分42.6%左右,籽指10.99克,衣指7.40克。

产量及品质:1995-1997年参加湖北省区试,亩产皮棉较鄂抗棉3号增产6%以上,增产显著。大面积示范,深受棉农好评。纤维品质经中棉所纤检室检测:2.5%跨长为29毫米,比强23.23 cN∕tex,马克隆值4.7。

抗性:抗枯萎耐黄萎,黄萎病经中棉所人工病圃鉴定,病株率79.1%,病指30.8。

栽培要点:重施农家肥或复合肥作底肥;提倡使用包衣种籽或毛籽用种衣剂拌种:中等肥力密度每亩2800株左右;化调前期少量多次,后期不再化控,及时起垄培兜;重施花铃肥,增施钾肥,补施盖顶肥、防止早衰。

 

鄂杂棉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 邵圣才 刘辉 肖忠珍文彬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0年

获奖情况:200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鄂杂棉1号原代号荆96-1、荆杂棉1号,是抗病、优质、高产的荆038与荆55173-1两品种为亲本配制而成杂交棉品种,1998-1999年通过省杂交棉区试,2000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该组合的F2代于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籽、皮棉192.70千克和80.5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棉18增产4.60%和4.25%,比湘杂棉2号增产3.76%和8.69%。两年皮棉产量均比湘杂棉2号增产极显著。生产试验:1996年开始在荆州、公安等地试种,丰产性、稳产性好。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高128.1厘米,果枝数18.1台,单株成铃数20.3个,单铃重5.92克,小样衣分42.60%,大样衣分41.68%,衣指7.55克,籽指10.1克。僵瓣率8.57%。生育期134天,霜前花率(10月20日前)90%以上。

纤维品质优:1999年省棉麻处送样农业部品质监督测试中心检测结果,2.5%跨长30.79mm, 比强度22.91cN/tex、马克隆值4.3,纤维品质优于鄂棉18和湘杂棉2号。农业部1999年对14个主产棉省(区)40个主栽品种的纤维品质抽样测试结果:该品种纤维************。2.5%跨长31.9毫米、比强度24.3cN/tex、马克隆值4.0。在省区试和长江区试纤检结果均居参试种中最优。

抗病性强:经华中农大病鉴定枯萎病指6.6,黄萎病指25.6,为抗枯萎、耐黄萎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2.营养钵育苗移栽,确保一播全苗。移栽密度:1600~2000株,行距大于1米。3配方施肥,肥力中等棉田,每亩纯氮12~15千克,N:P2O5:K2O为1:0.5:1。施足底肥,狠追花桃肥,补施盖顶肥。4.合理化调:蕾花期主动化控,花铃期应变化调,株高控制在1.35米左右。5.搞好病虫综合防治和高培土保根养根夺高产。6.注意抓好亲本的保纯工作。

适应范围:适于江汉平原及鄂东南棉区种植。

 

鄂杂棉2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周鑫邹勇王落霞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0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市农科院用荆3262作母本,与荆55173作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棉组合,原代号荆杂A5。200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种审证字第193号。

产量表现:该组合的F2代于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籽、皮棉190.60千克和78.08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棉18增产1.77%和1.21%,比湘杂棉2号增产3.26%和5.95 %。其中:1998年平均亩产籽、皮棉168.47千克和69.29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棉18增产2.19%和2.14%,比湘杂棉2号增产5.77%和9.67%,皮棉比对照鄂棉18增产不显著,比湘杂棉2号增产极显著;1999年平均亩产籽、皮棉212.73千克和86.87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棉18增产1.34%和0.28%,比湘杂棉2号增产0.75%和2.22%,皮棉比对照鄂棉18增产不显著。生产试验:1996年开始在荆州、公安等地试种,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特征特性:株高126.5厘米,呈塔型、松散,前、中期长势较强,后期一般。果枝数18.6台,单株成铃数20.4个,单铃重5.76克,小样衣分41.89%,大样衣分40.83%,衣指7.30克,籽指10.10克。僵瓣率9.32%。生育期134天。

抗性鉴定为耐枯萎病。纤维品质测试(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8.0毫米,强度20.3cN/tex,马克隆值4.7。纤维品质优于鄂棉18。

栽培要点: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施花肥时氯化钾和尿素每亩均不低于15千克。注意培土护根,保根防倒;播期弹性大,适于春播及油后移栽;密度1500~1800株,行距90厘米,起垄培土;生育期适当化控,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株高应控制在1.35米以下;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虫防治;注意抓好亲本的保纯工作。

适应范围:适于湖北省棉花枯萎病无病及轻病区种植。

 

鄂杂棉4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杨代刚胡爱兵胡德玉周家澍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1年

获奖情况:2003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杂棉4号来源于荆55173×P16F2,原代号荆1029,于2001年审定并命名,鄂种审证字第227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25天,植株较高大,塔型,茎光滑,较坚硬,叶中大,斜上举,叶色略淡,株型清秀,透光性好,各生育期长势强,发育快,上桃快而集中。丰产型株高135厘米,果枝22层,正常年份,平均单株成铃36个以上,铃卵圆略长,较大,中花铃重5.9克,吐絮畅,大样衣分41%以上。

产量表现:该品种F2参加1998-1999年湖北省杂交棉区试,两年汇总结果平均亩产皮棉80.09千克,比对照品种鄂棉18(CK1)增产3.7%,比湘杂棉2号(CK2)增产8.11%。其中大灾的1998年,在长期阴雨、寡照、低温的气候条件下,该品种皮棉平均亩产72.58千克,比对照品种鄂棉18和湘杂棉2号分别增产6.99%和14.88%,增产均达极显著,居第一位。10月20日前皮棉平均亩产占总产量的80.06%,比对照品种鄂棉18和湘杂棉2号分别增产6.31%和7.95%,早熟性好。

品质及抗性:1999-2001年F1代棉样送农业部棉检中心测试:2.5%跨长30.9~32.3毫米,整齐度48~50%,比强21.3~24.0cN/tex,马克隆值3.7~4.0,环缕纱强121~133Ibf,气纱品质1979~2200,马克隆值达GB1103-1999A档标准,居国际棉纤维最优范围。该品种高抗枯萎,高耐黄萎,并且苗期耐低温寒潮,中抗棉红铃虫。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精播,培育壮苗。2.稀植套种,高产高效。要求厢宽2.0m,一厢两行棉,等行距,亩密度1600~1800株,棉行距的厢面上套种短季、矮杆、高效作物,棉花主攻伏桃和早秋桃,套种抓规模效益。3.地膜覆盖,一膜两用(棉花和间套种作物)。一般4月底至5月初适时栽入地膜棉田,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4.棉田盖草。亩盖草200~250千克。5.配方施肥,施足有机肥,及时重施花铃肥,增施钾、硼肥。亩施纯氮肥12~15千克,N:P:K=1:0.5:1。6.合理化调,塑造理想株型。7.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本增效。

 

鄂杂棉9号F1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邵圣才肖忠珍文彬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4年

获奖情况:2006年11月荆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科院用荆038作母本,荆66002作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棉组合,原代号97-28。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4006。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99.34千克,比对照鄂棉18增产6.02%。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31.0毫米,比强度34.31cN∕tex,马克隆值5.2。

特征特性:株高中等,塔型。茎杆粗壮,有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深绿;铃卵圆型,较大,结铃性较强,结铃集中,吐絮畅。后期肥水不足易早衰。区域试验中株高116.7厘米,果枝数18.5层,单株成铃数22.6个。单铃重6.2克,大样衣分39.25%,衣指7.8克,籽指11.2克。生育期134天。霜前花率86.74%.抗病性鉴定为耐枯萎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及鄂东棉区的枯萎病无病区或轻病区种植。

 

鄂杂棉15F1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杨代刚胡爱兵胡德玉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5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B6作母本,Y1.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原代号“荆杂B×C”。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5008。

品质产量: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96.34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4.17%。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32.4毫米,比强33.5cN∕tex,马克隆值5.0,纺纱均匀性指数162。

特征特性:植株较高大,株型塔型,较松散。茎杆以光滑为主,少数有稀茸毛,茎杆较软,节间较密。叶片中等大,叶色淡绿。铃卵圆形偏尖,中等偏大,铃壳薄,吐絮畅,早熟性好。后期肥水不足、尤其是缺钾易早衰。区域试验中株高123.7厘米,果枝数18.0个,单株成铃数25.1个,单铃重5.78克,大样衣分41.31%,籽指10.29克。生育期135.5天。霜前花率79.95%。抗病性鉴定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指8.0,黄萎病指23.70。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鄂杂棉17F1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赵世春姚曲峋杨元欣徐定良李先兵张强张爱蓉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6年

获奖情况:2008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荆3372作母本,荆31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区试代号“荆01-45”。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鄂杂棉17F1,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6002。

该品种是在执行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杂交棉新组合(品种)选育”过程中,采用聚合杂交、复合杂交等技术,结合高压选择培育抗枯萎、黄萎病的优良品系,利用选育出的两个来源不同的丰产、优质、抗病且配合力强的新品种(系)进行配组杂交棉组合,培育优质、高产、兼抗枯、黄萎病的杂交棉品种。2008年10月获荆州市科技进步奖励一等奖。经查新检索该品种是当时长江流域唯一一个通过审定的兼抗枯、黄病杂交棉品种。

品质产量:2004-200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0.52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11.18%。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8.8毫米,比强29.5cN/tex,马克隆值5.1,

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中等偏高,塔型较松散,茎杆以光滑为主、少数有稀茸毛,茎杆细软易勾头。叶片中等,叶色较深。铃以卵圆偏尖形为主,结铃性较强,铃较大,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5.5厘米,果枝数18.6个,单株成铃数27.8个,单铃重6.17克,大样衣分41.44%,籽指10.6克。生育期127.5天。霜前花率85.94%。区试抗病性鉴定为抗枯萎病(病指8.6)、较抗黄萎病(病指16.1),具有抗虫性。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湖北省农业厅分别于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将该品种列为湖北省主推棉花品种。农科院制定鄂杂棉17F1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施综合配套技术方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兴办高产示范片,发展订单生产等,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据统计,2004-2008年鄂杂棉17F1在省内外累计种植640.05万亩,共增收皮棉6500万千克,新增社会效益6.5亿元。

 

鄂杂棉24F1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杨代刚胡爱兵胡德玉孙玉萍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6年

获奖情况:2006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鄂抗棉9号作母本,GK19选系N419-1-9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转基因生物名称“JZHR9999”。2006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6009,2006年8月通过农业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是国审棉2006017。

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9天。植株塔形,株高109.5厘米,茎秆光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果枝始节位7.0节,单株结铃24.6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3克,衣分41.4%,子指9.9克,霜前花率80.6%。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红铃虫,高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毫米,断裂比强度30.5 cN/tex,马克隆值4.6,断裂伸长率7.3%,反射率76.8%,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品种区域试验,2003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2公斤、89.3公斤和70.1公斤,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9.2%、11.3%和15.6%;2004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0公斤、99.5公斤和84.2公斤,分别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4.0%、2.4%和3.2%。2005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8公斤、94.1公斤和88.3公斤,分别比湘杂棉2号增产12.4%、12.6%和13.8%。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上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种植密度2000株。2.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钾肥、硼肥等。3.合理化调,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4.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5.注意综合防治虫害。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南部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抗虫杂交棉鄂杂棉28F1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邵圣才文彬肖忠珍许乃银谢磊范进民梁红艳柳冕顾相蕊

审定单位:湖北省、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7年,2008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荆55173-1作母本,荆01644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7003。200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8019。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型紧凑,株高118厘米,茎秆粗壮、茸毛少,果枝较长、平展,叶片中等大小、淡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3节,单株结铃26.1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41.7%,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4.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毫米,断裂比强度29.8 cN/tex,马克隆值4.9,伸长率6.7%,反射率75%,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42。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2005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3.7千克、89.3千克、84.3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7.1%、7.9%和10.0%;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7.9千克、107.2千克和102.1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2.3%、8.7%和9.2%。2007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5千克、103.5千克、98.0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7%、11.2%和11.4%。

栽培技术要点:1.营养钵育苗移栽。2.适当稀植,中等肥力田块,每亩种植密度1800株,及时中耕起垄、高培土。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比例为1:0.5:1,底肥占总施肥量40%;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遇干旱要及时灌水。4.生育期视棉田长势长相合理化控,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适时打顶,搞好整枝抹芽。5.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盲蝽蟓的防治。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属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01-80),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安庆、盐城除外),浙江沿海,江西北部,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抗虫杂交棉荆杂棉166F1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胡德玉成云峰孙玉萍黄达锋张强彭贤力梁红艳张华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8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荆B6作母本,荆W10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8001。

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8.7毫米,比强29.2cN/tex,马克隆值5.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2.33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8.25%。其中:2005年皮棉亩产104.21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9.34%;2006年皮棉亩产120.44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7.32%,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棉花品种。植株较高,塔型较松散,生长势较强。茎杆光滑,茎杆较软易弯腰。叶片中等大,叶色稍淡。花药白色。铃卵圆形,有铃尖,铃较大,结铃较均匀,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32厘米,果枝数18.8个,单株成铃数27.2个,单铃重6.15克,大样衣分40.57%,子指10.4克。生育期121.3天。霜前花率89.81%。抗病性鉴定为耐枯、黄萎病。

栽培要点:1.选用质量合格的F1代种子。2.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该品种长势较强,每亩密度以1800株左右为宜。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该品种花铃肥需量大,宜分两次施用,棉株开花后7~10天施第一次,隔15天后再施第二次;注意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4.合理化调。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塑造理想株型。5.加强田间管理,减轻倒伏。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抗虫杂交棉荆杂棉142F1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赵世春姚曲峋杨元欣梁红艳徐定良

范进民张爱蓉欧阳敦军彭贤力柳冕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8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鄂抗棉9号作母本,荆07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8002。

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8.7毫米,比强29.0cN/tex,马克隆值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2.38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4.09%。其中:2005年皮棉亩产106.21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2.66%,不显著;2006年皮棉亩产118.54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5.46%,极显著。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棉花品种。株高中等,塔型较松散。茎杆光滑,茎杆较软易弯腰。叶片中等大,叶色较深。花药白色。果枝着生节间均匀,中下部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铃较大,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7厘米,果枝数19.8个,单株成铃数26.9个,单铃重6.21克,大样衣分40.70%,子指10.1克。生育期120.4天。霜前花率88.05%。抗病性鉴定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栽培要点:1.选用质量合格的F1代种子。2.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密度2000株左右。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5~7.5千克、氧化钾13~15千克。4.合理化调。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塑造理想株型。5.加强田间管理,减轻倒伏。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抗虫杂交棉荆杂棉88F1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文彬邵圣才肖忠珍成云峰梁红艳顾相蕊张华程遥张毅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8年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荆46579作母本,荆55173-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8007。

品质产量: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25.94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减产0.45%。其中:2006年皮棉亩产122.72千克,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4.60%,极显著;2007年皮棉亩产129.17千克,比鄂杂棉10号F1减产4.79%,极显著。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9.09毫米,比强30.2cN/tex,马克隆值5.07。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植株较高,塔型松散,生长势较强。茎杆光滑,茎杆较软易弯腰和勾头。叶片中等大,叶色较深,苗期子叶叶缘微上卷。花药白色。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第一果节间距较长。铃卵圆形,较大,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33.4厘米,果枝数19.1个,单株成铃数27.1个,单铃重6.54克,大样衣分42.62%,子指10.4克。生育期121.8天。霜前花率90.32%。抗病性鉴定为耐枯、黄萎病。

栽培要点:1.选用质量合格的F1代种子。2.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密度1800株左右。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亩施纯氮20千克,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1配合施用,其中底肥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4.合理化调。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塑造理想株型。5.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