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大棚之旅 住在“空调房”里的黄瓜

湖北近日出台的《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生产设施标准化,加快温室大棚、精品果园、畜禽养殖圈舍等标准化、智能化改造。系列报道《奇妙的大棚之旅》,今天带您去看看住在空调房里的黄瓜。

记者张君妍:“夏天到了,不少减肥的朋友会将这样的水果黄瓜作为自己晚餐的选择之一。我们平时买到的黄瓜都会出现大小不同的情况,而今天在这家超市,我发现这盒产自武汉的水果黄瓜,他们能做到大小基本相似,而且价格也比普通黄瓜低了三分之一左右。”

黄瓜是如何做到像工业品一样标准化生产的?秘诀就在于这套智能监测系统。在这个大棚里,遍布25个传感器,每根黄瓜的生长数值,都在它的掌控之中。一旦有某根黄瓜缺水、少光,系统就会报警并自我调节。

武汉汉南智慧农业产业园农业项目经理胡文杰:“在阴雨天气的时候,很明显的光照是不足的。这个时候,系统它自动识别之后,自动打开屋顶的补光灯提高光照强度。在夏季光照强的时候,它也会自动识别打开屋顶的遮阳帘来减少光照强度。”

不仅是光照,大棚里的空调系统也与众不同。

记者张君妍:“我们能看到在每一排黄瓜底下都有这样的风筒,这个风筒连接了一个半封闭间。现在,半封闭间正在向风筒输送冷气,冷气下沉后,会把风筒里原本的热气浮上来,然后再输送给半封闭间。这样就行了一个回字形的空气循环。”

全天候、无死角的“贴心守护”,让大棚里的每根黄瓜都长的一模一样。现在,这个大棚平均每平米就能产出30斤黄瓜,产量比普通大棚高出四、五倍。但是工作人员说,如果光靠这个大棚,10年都不会回本。

记者张君妍:“在这里,包括智能温室大棚的修建、技术的引进等单体大棚投资达到了3.5个亿,然而,据统计单体大棚年收益仅能达到4千万左右。”

亩产收益低的原因,并非出在大棚里,而是在产业链上。眼下,这个大棚,只是单纯“种黄瓜”,而附加值更高的包装、加工和销售,全都交给了其他企业。如何补齐产业链不完善的短板?下个月,大棚里就会建成一条黄瓜包装线。

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企业工作处处长柳金旗:“现代农业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回报期长。我们目前从生产角度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将资本、土地资源、科技金融服务等现代农业站的必备要素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健全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的产业业态,包括休闲旅游、农机作业体验等。”

记者张君妍:“除了黄瓜大棚,这个产业园还规划了西红柿大棚、花卉大棚等6个大棚,总投资20亿元。20亿元的投资,在一些工业项目上也很少见,农业上如此“慷慨”,这正是契合了当前的农业正从传统的种植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不过,在大手笔投资之后,我们更加需要思考的是可盈利、可收益的模式。“黄瓜大棚”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全产业链式的发展。最近,湖北出台了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就是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而这,也将是未来湖北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