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荆棉16”品种选育报告

一、品种选育过程

1、育种目标

根据目前棉花生产需求,将高产、优良纤维品质、抗病虫等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选育广适、强优势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

2、亲本选用

(1)亲本来源:“荆棉16”是荆州农业科学院用荆167为母本,以杂交组合鄂杂棉24F1(鄂杂棉24F1(JZHR9999))为父本经多年系统选育、定向筛选育成的抗虫常规棉品种。

母本荆167:是从我院病圃田中对鄂抗棉10号(荆州农科院选育常规棉品种,199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进行多年抗病系统筛选育成的新品系。

父本鄂杂棉24F1(鄂杂棉24F1(JZHR9999)):是我院选育的杂交棉组合,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鄂杂棉24 F1,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6009。

(2)亲本主要性状与育种目标的衔接

母本“荆167”: 植株高大,较松散,呈塔型,茎杆有茸毛,叶色深绿较大,果枝着生节位较高,第一果节节间长,透光性好。株高约125cm,果枝16个左右,生育期125天,结铃较集中。壳薄吐絮畅,好收花。纤维品质优,抗枯萎、耐黄萎病,非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父本鄂杂棉24F1(JZHR9999):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植株中等,较紧凑,叶片中等偏大,叶色较淡,茎杆多数为光杆,少数有稀毛,上部茎杆较软,易勾头。株高约115cm,果枝20个左右,生育期135天。整个生育期长势稳健,结铃性强,上桃快,铃壳薄,吐絮畅,好收花,抗虫性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母本荆167具有结铃性强,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等优良性状,父本鄂杂棉24F1(JZHR9999)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虫性好等优良性状,且双亲没有明显的不良性状,通过系统选育易选育出优质、高产兼抗病虫的棉花新品种,达到育种预期目标

3、育种过程

2003年我们用荆167为母本,以杂交组合鄂杂棉24F1(JZHR9999)为父本进行杂交,当年送海南南繁加代。2004年在我院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中种植,选抗病虫单株混收。2005-2009年在我院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中连续定向筛选,2009年016株系表现早熟、高产、抗病虫、综合表现优秀,定名为荆棉16。2010年参加院棉花新品种观察试验,表现优异,2011年至2012年参加院内棉花新品系比较试验,两年综合表现优良。2015年参加湖北省常规棉区试。

4、品种比较试验情况

2011年-2012年参加院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地点在本院基地。对照为鄂抗棉13号。荆棉16籽棉平均亩产295.6公斤, 比对照增产17.5%;皮棉平均亩产130.2公斤,比对照增产24%,增产极显著。生育期125天,株高122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7节,果枝18台,单株结铃30.2个,单铃重6.7克,大样衣分43.21%,小样衣分434.1%,籽指11.2克,耐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mm,整齐度指数84.8%,断裂比强度30.5cN/tex,马克隆值5.2

二、品种的牲征特性

荆棉16:

形态特征:植株塔型,较高大,稍松散,茎杆有茸毛,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较大,铃尖突起较弱,铃壳薄,易采收,果枝层次清晰,透光性好。

农艺性状:全生育期生长势较强,生育期129.8天,株高121.8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6节,果枝17.3台,单株结铃29.4个,单铃重6.56克,大样衣分42.51%,小样衣分43.87%,籽指11.3克,霜前花率85.82%。

产量性状:籽棉平均亩产292.20公斤, 比对照增产15.31%,居第1位;皮棉平均亩产124.23公斤,比对照增产22.12%,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增产点率为90%;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07.90公斤,比对照增产13.54%,居第1位。

品质性状: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mm,整齐度指数84.8%,断裂比强度30.5cN/tex,马克隆值5.4,伸长率7.2%,反射率76.5 %,黄度8.7,纺纱均匀指数140。

抗性性状:枯萎病相对抗病指数14.4,黄萎病相对抗病指数23.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

三、品种的主要优、缺点及推广中采取的预防措施

主要优点:

(1)丰产性好。籽棉平均亩产292.20公斤, 比对照增产15.31%,居第1位;皮棉平均亩产124.23公斤,比对照增产22.12%,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增产点率为90%;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07.90公斤,比对照增产13.54%,居第1位。

(2)纤维品质较优。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mm,整齐度指数84.8%,断裂比强度30.5cN/tex,马克隆值5.4,伸长率7.2%,反射率76.5 %,黄度8.7,纺纱均匀指数140。

(3)农艺性状优良。荆棉16株型疏朗,通透性好,结铃性较强,铃大壳薄,吐絮畅,易采收。

主要缺点:

抗病性一般。鉴定结果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枯黄萎重病田块不宜种植。

预防措施: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前期控氮化调,后期增钾防早衰。


 


荆州农业科学院

二O一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