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至2010年荆州农科院水稻主要科研成果

籼型糯稻鄂荆糯6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罗炎兴林培群张集文洪秀明等

审定时间、单位:1989年鄂、川、湘、豫四省审定

1990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1年闽、浙二省审定

获奖情况:1989年地区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10月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湖北省人民政府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成果简介:鄂荆糯6号是荆州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钴—r射线3.5万伦琴辐射处理桂朝2号干种子,经四年、六代连续选择,1984年育成定型的籼糯品种。在三年湖北省、两年全国南方稻区区域试验中,表现特别优异,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我国籼糯育种中的重大突破。1989年通过川、鄂、湘、豫四省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1年通过闽、浙二省审定,在北纬330以南的南方十五个省、区推广。

产量鉴定:鄂荆糯6号1984年进入品系鉴定试验,亩产528.3千克,比对照荆矮糯增产55.6%,1985-1987年三年参加省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73.3千克,居参试品种首位;1986年和1987两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试验,产量同桂朝2号持平。

品质分析:鄂荆糯6号经湖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出糙率78.7%,整精米率61.0%,凝胶稠度9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1%,精米蛋白质含量8.2%,除糊化温度中等外,其余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

抗性鉴定:(1)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鄂荆糯6号1985、1986两年经湖北省、全国区域试验抗病点鉴定,采用五个白叶枯病菌株接种结果,孕穗期、苗期均表现抗病、病区自然诱发不发病,是湖北省全部参试水稻品种中抗性最好的一个。对稻瘟病表现为“抗”,对照桂朝2号表现为“感”。(2)耐纹枯病:鄂荆糯6号对纹枯病也有较好的抵抗力,一般不发病或发病轻微;病斑扩展慢,危害小。(3)对不良气候的抗御性好:鄂荆糯6号表现苗期耐低温、开花结实期耐高温;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种植,结实率较高。

特征特性:(1)形态特征:鄂荆糯6号株高100~110厘米,主茎叶片16~17张,5~6个伸长节间,株型优良,松紧适中,中下部叶片扭曲180~360度,上部叶片窄长挺直,叶片青秀好看,灌浆后剑叶高出穗部,功能期长。鄂荆糯6号完全改变了一般籼糯品种茎叶披软,中后期容易荫蔽的不良形态。该品种穗长23厘米,穗粒数多,间有顶芒,谷粒细长,精米长约6.3毫米,长宽比为3.0,千粒重26克左右。谷色金黄。鄂荆糯6号前期繁茂性好,分蘖力较强,分蘖速度快;全生育期生长均衡,后期黑色好,叶青籽黄。叶色具有独特的“黄黑”变化规律。苗期和分蘖期叶色浓绿,与桂朝2号相同,拔节开始叶色明显褪黄,并持续到齐穗后2~3天叶色才转绿。(2)生育进程:鄂荆糯6号属感温性籼糯,在南方稻区各省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需10℃以上的有效积温1900~2000℃,与桂朝2号生育期相同。据荆州点观察,秧龄30天,插后20天有效分蘖终止,播后65天开始拔节和幼穗分化,播后103天齐穗,全育期134天。(3)需肥特点:鄂荆糯6号是一个中肥高产品种,中等肥力水平产量潜力******,肥料试验表明,中上等肥力田块以亩施纯氮9~10千克为宜,超过12千克或偏施氮肥,可能造成倒伏。拔节前后十天是氮肥敏感期,此时供氮过多,将造成基地节间(倒数第5~6节间)伸长过度,植株偏高,故要控制氮肥水平。(4)地域适应性:鄂荆糯6号的稻谷产量在高产常规中稻中名列前茅,实现了糯稻超籼稻。它适合北纬330以南,海拔1140米以下的南方稻区作中稻或晚稻种植。

鄂荆糯6号的主要特色:(1)鄂荆糯6号是采用核能辐射高产劣质中稻桂朝2号,首次诱发产生胚乳淀粉性质、粒型、抗病能力和产量等多性状突变,采用独创的非常规选择方法育成,该品种聚丰、优、抗、广适、易栽于一体,比同期的糯稻当家品种增产30~50%,比当时的王牌糯稻IR29号增产30~40%,与同熟期中稻桂朝2号持平。中国原子能农学会评价是原子能农业应用上的又一次重大成就。(2)鄂荆糯6号的育成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糯稻优质必低产的格局,在生产上超长期应用达20年(一般5~7年)。(3)该成果具有既特别高产又少用15%氮肥和叶色落黄避虫少用农药的绿色环保性状,可为我国今后超级杂交稻攻关提供极珍贵的理想亲本。

鄂荆糯6号的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罗炎兴张集文洪秀明等

获奖情况:1990年地区农牧业丰收科技成果二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水稻鄂荆糯6号1990年8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该年湖北省在全国获奖的唯一农业成果。鄂荆糯6号,1989年通过川、鄂、湘、豫四省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会员审定,1991年通过闽、浙二省审定。主要表现高产、抗病、优质、株型好,长势长相似杂交稻,一般亩产过550千克,比当时生产上当家糯稻品种如文胜糯亩增产100千克左右,高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水稻鄂荆糯6号是采用钴源辐照桂朝2号干种子诱变而成的新品种。专家教授们鉴定后认为是我国辐射育种、糯稻育种及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是原子能在农业上应用的又一重大成果。

鄂荆糯6号的推广,采取边区试、边示范,大面积示范与少量邮寄相结合,农业部门与粮食部门组成产供销一条龙,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等办法,迅速推广到北纬33°以南的南方十五个省区,布点达500多个,至1992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5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4亿元。

群众反映:安徽含山县张公乡农技站黄以英来信说“荆糯6号产量高,产值超过杂交稻,高抗病害避虫灾,省药省水省肥料,生长期短让茬早,高产稳定最牢靠,脱粒容易米质优,做饭酿酒香味好。”湖南大庸农业局张明才来信说:“荆糯6号长在田间象粘谷,吃在嘴里是糯谷。”湖北蕲春农业局方锡文来信说:“荆糯6号是不制种的杂交稻。”

中籼糯稻鄂糯7号选育及推广

完成单位:荆州农科所

完成人员:洪秀明罗炎兴张集文鄢又国卢碧林等

审定时间、单位:1995年湖北、1997年河南两省审定

1999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获奖情况:1995年荆沙市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沙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糯7号原代号荆糯925,系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多代定向选择育成,1995年2月通过湖北省审定,1997年3月通过河南省审定。经过省区试和试种示范,鄂糯7号一般亩产过550千克,高产可达650千克,比荆鄂糯6号增产8.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比桂朝2号增产11.6%,比糯稻1776增产13.8%,差异亦达极显著。在英山、仙桃、随州等地示范均表现良好的增产性,与汕优63产量持平。省区试连续三年抗性鉴定为高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能力明显强于汕优63,抗纹枯病,抗倒伏,对苗期低温及抽穗扬花期高温均有较好的抵抗能力。米质经湖北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达国家一级米标准,糙米率78.66%,精米率70.79%,整精米率62%,米粒长5. 6毫米,糊化温度五级,凝胶稠度90毫米,蛋白含量8.67%,直链淀粉含量1. 1%。作中稻栽培在荆州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株高105厘米,剑叶上举,叶片功能期长,分蘖力强,每亩有效穗21.2万左右,穗长22. 4厘米,穗粒数123粒左右,实粒数109粒左右,结实率89.0%,千粒重24~26克。栽培上注意配方施肥,N. P. K配合施用,慎施穗肥,晒好田。

在南方5个省市推广应用面积500万亩,净增社会效益2亿元。

晚粳89-16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吴耀荣、周忠清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

鉴定日期:1995年10月10日

鉴定内容:晚粳89-16是荆州农科院选育的晚粳新品系,1992-1993年参加晚粳区试,1994年被省农牧厅列为“湖北省农业重点示范推广新技术”项目。晚粳89-16是中晚粳新品系,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85~90厘米,分蘖力中等,穗头较大,千粒重25克,米质优,一般亩产400千克以上,田间抗性较好。自1991年,示范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深受群众欢迎。1995年10月10日,湖北省农作物品审会水稻专业组部分成员,到潜江市渔洋镇火港村进行生产现场考察。大家一致认为:①晚粳89-16在参加省区试同时进行生产示范,在生产示范中表现较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有进一步扩大种植势头。②长势整齐,丰产性能较好,穗大粒多,株高适中,株型较好,耐肥抗倒,结实率较高,生育后期转色较好,增产潜力较大。③田间考察,未发现稻瘟病及白叶枯病。

鄂早12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梁广齐周忠清卢碧林江庆生史方春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0年

获奖情况:2003年荆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市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市农科院用四丰43×特青的F8代作母本,与四丰43作父本回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稻新品种。原代号9149-4,鄂种审证字第183号。

产量表现: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8.88千克,比对照鄂早11减产3.3%。其中,1998年平均亩产401.8千克,比鄂早11减产0.8%,不显著;1999年平均亩产355.95千克,比鄂早11减产5.9%,极显著。生产试验:1999年在江陵、公安等地试种,亩产450千克左右。

特征特性:该品系株高74.8厘米,穗长17.7厘米,亩有效穗30.2万,每穗总粒数73.6粒,实粒数57.5粒,结实率78.1%,千粒重22.1克。易落粒。全生育期108天,与鄂早11相当,属中熟早稻。

抗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中感穗颈瘟病,抗(耐)病性与鄂早11相当。米质测试(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整精米率62.72%,长宽比2.4,垩白3级,垩白率27%,直链淀粉含量20.08%,胶稠度45毫米,综合评分54分,米质较优。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12~15万。3.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追肥宜在移栽后15天内全部施下。4.注意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本田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螟虫。

适应范围:适于荆州市种植。

鄂早15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梁广齐周忠清鄢又国张同树林青春卢碧林江庆生

张毅史方春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科院用粳籼21作母本,科选2号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200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种审证字第210号。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0.56%,整精米率61.70%,长宽比2.5,垩白粒率56%,垩白度6.9%,直链淀粉含量24.12%,胶稠度51厘米,优于对照鄂早6号。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8.63千克,比对照鄂早6号减产2.06%。其中:1999年平均亩产417.69千克,比鄂早6号减产1.78%,不显著;2000年平均亩产439.56千克,比鄂早6号减产2.32%,显著。生产试验:2000年在江陵、公安、监利等地试种,一般亩产450千克。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上举,穗大粒多,千粒重较低。成熟时叶青籽黄,熟相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7.8万,株高89.6厘米,穗长19.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8粒,实粒81.7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2.20克。全生育期112天,与鄂早6号相同。抗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瘟病。纹枯病中等。

栽培要点:适时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5~6千克,秧龄30天左右;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基本苗12~15万;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不宜在高肥水平下种植。注意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追肥宜在移栽后15天内全部施下。深水活蔸,浅水分蘖,当苗数达25万/亩时及时排水晒田;注意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本田注意防治螟虫和稻瘟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

三系水稻不育系荆1A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周忠清文举史方春徐正猛许晖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

成果简介: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由[珍汕97B/9149]F4/金23B//中9B(9149即鄂早12的近缘姊妹系)经杂交系谱法人工制保选育出荆1B,与金23A测交后回交选育于2005年冬育成的野败类型三系不育系。2009年8月24日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田间现场鉴定。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所配组合荆优6510于2007-200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率30%,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85mm,长宽比3.0。稻米品质优,达国标三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89.21千克,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1.60%。17个试点中,11点增产,增产点占65%。全生育期133.4天,比对照短6.2天。

特征特性:属野败型早籼不育系,感温性强。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部分茎秆基部节外露,主茎叶片数12,叶色绿,下部叶片较小,上部叶片较窄长而上挺,叶鞘、稃尖、柱头紫色,叶鞘紫色。穗形较大,穗长19.9~22.7厘米,每穗颖花数115.6~137.3朵。中度包颈。种子长粒形,有时有少量顶芒,千粒重26.0克。荆州春播3月31日,6月27日左右始穗,播始历期88天左右。荆州夏播6月2日左右播种,8月12日左右始穗,播始历期70天左右。柱头外露率89.2%,其中双边外露率为56.5%,夏季上午8:50左右开始开花,10:30进入盛花,开颖角度达30°左右,亲繁异交结实率达55%以上。育性稳定,花药瘦小,乳白色,箭头状,花粉量较少,花粉败育以典败为主,有时有少量圆败花粉类型,基本无染败类型,镜检花粉不育度99.86%,单穗套袋自交不育度为99.99%。

繁殖要点:1.选择适宜抽穗扬花期,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在荆州春繁,最适花期宜安排在6月底。一般安排两期父本,第一期父本4月8日播种,第二期父本4月15日播种,母本4月5日播种,与第一期父本时差3天左右,叶差0.4叶,父母本盛花期在6月28-30日。2.培育适龄壮秧:每亩大田父本用种量0.6公斤,母本用种3.5公斤。秧龄25~30天,叶龄5.5叶左右。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父母本行比以2:10为宜,母本株行距4寸×4寸,每穴栽2~4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10万。父本采用大二行栽植方式,行间距1.0尺,株间距5寸,每穴栽1~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2.0万左右。4.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蘖,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正确施用“920”,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母本对“920”较敏感,5%母本抽穗时开始喷施,每天一次,连续3天,用量分别为2.5克、5克/亩,父本20%左右抽穗时一次性单独喷施“920”3克/亩。扬花期采用竹杆或拉绳人工赶粉,在母本开花高峰时每天赶粉3次,连续赶粉7天左右。6.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7.严格隔离,严格去杂,适时收获。稀播培育壮秧。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亲繁或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