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20160203:创新农业科技 服务荆州农业

——荆州农业科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巡礼

荆州农业科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湖北省重点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承担国家、省、市棉花、水稻、西甜瓜、大小麦、大豆、油菜、旱杂粮等品种改良及栽培、植保、土肥、种子加工等科研与开发工作。拥有科研基地700亩,先后建成13个*********及省级科研、推广、示范基地和区域试验站、研究中心、综合试验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12年2月7日挂牌成立了荆州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至2015年全院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项目600余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52项,共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品系)113个。

在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始终立足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实际,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二五”期间,该院共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项目74项,包括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科技部下达的棉花转基因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棉花简化种植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黄萎病鉴定与控制技术体系研究”、“转基因水稻中试示范基地”、“国家大豆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等课题(项目);承担省财政厅下达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棉花、水稻、西甜瓜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等课题(项目)。有1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院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有6项新成果获省市奖励,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该院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攻关协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学习交流、参观、考察、培训,提升科研能力。法国及非洲农业考察团两次到该院开展棉花生产考察交流;国家油菜、水稻、棉花、西甜瓜等产业技术体系及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多次来院指导科研工作;承担民营企业研究任务及国际合作研究,共享科技成果;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校合作,联合申报课题项目,分级分块承担课题项目任务等,较大地推进了全院科技创新。

该院围绕我市壮腰工程,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多次组织专家科技下乡、技术培训,举办科研成果示范样板田、现场会,实施服务“三农”科普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好评。

2015年,在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该院被确定为公益二类,定编117人,现设有6个行管科室,6个科研所(学委),10个课题组,3个附属实体。全院人事、工资、财务、绩效考核等均严格按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全院现有职工总数320人,其中在职人员102人,在职人员中正高5人,副高19人,中级46人;国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17人。

“十三五”期间,院党委将带领全院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继承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紧紧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农科院这一目标,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服务“三农”这两大基本任务,实施“科研立院、产业兴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四大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推进湖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建设和荆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抓科技创新突破

该院棉花品种荆杂棉142、荆杂棉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水稻荆优6510、荆1A、中谷优1361、大豆荆豆4号、西瓜荆杂20和油菜荆双69六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棉花荆棉46通过了江西省审定;西瓜荆杂18通过湖南、江西两省审定;鉴定了油菜、水稻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成果。报送了棉花荆杂1022、水稻荆两优533、荆辐麦2号、荆豆297、西瓜荆杂30、春玉米BHJ3599等30多个农作物新组合参加国家省级区试,确保了全院科研工作的不断成长性。2012年落户该院的荆州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入选湖北省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六个一百”项目。启动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研究所(课题组)与相关企业开展攻关合作,共享科研发展成果。如该院土肥植保研究所与美国世多乐(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抗多乐ST”水稻拌种试验和“花多乐”田间试验,由对方承担试验经费;该院棉花所一课题组与荆红种业有限公司开展商业化育种合作,合作期三年由对方投入研究经费,成果权益按比例分享;玉米、水稻、西甜瓜课题组也正在与相关企业洽谈之中。有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奖励。“强优势高产杂交棉新品种荆杂棉142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产、优质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荆杂棉166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装备集成及配套技术创新”获荆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荆豆4号选育与推广”获荆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荆豆1号的选育与推广“获荆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抓科技推广服务

该院承办了中国农科院组织召开的全国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荆州油菜种植迈进全程机械化时代,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推广“荆州经验”。组织开展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活动,适应新形势,对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沙市区小皇蜜合作社、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合作社、荆州区李开宝家庭农场等,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实现产品销售,促进增效增收。2015年石首市人民政府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对该院指导该市瓜蔬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表示感谢。两次承办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召开的江汉平原棉花机械化收获示范现场会,打破传统收获模式,促进江汉平原棉花种植开始步入机械化步伐。同时,还通过其他形式服务“三农”,

共发放各类科普资料30多万份,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积极创办荆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江陵县三湖农场、荆州市长江绿地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朱英国院士和张启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学者彭少兵教授、中国水稻所钱前副所长、省农科院邵华兵副院长等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抓项目课题争取

该院圆满完成国家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3个综合试验站的相关工作,成绩突出,“十二五”体系考核结果出炉,油菜试验站综合排名************,棉花、水稻试验站排名居中;两个省级综合试验站和5个省级创新岗位工作均通过年度考核。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五年来,该院承担完成了湖北省、沙市区和江陵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涉及到水稻、棉花、西瓜等作物,项目实施辐射面积达200万多亩,直接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得到了项目区县区和乡镇政府的充分肯定。该院正式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联盟和湖北省农业创新联盟,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荆州农科院签订了创新联盟协议。通过努力成功申请纳入农业部科研院校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范围,项目共设八大课题,该院进入六大课题之中。国家棉花分中心二期建设项目立项,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5万元已到位,已完成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其他项目任务均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该院还承担完成了包括与中棉所合作的“棉花转基因新品种选育”,湖北省科技攻关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选育,省农业厅“水稻一种两收产业技术体系”等100多项课题项目。

抓科技交流协作

近年来,该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扩大农科院在外面的影响力。组织科技人员分别到中棉所、中油所、中国水稻所、河南漯河农科院、吉林省农科

院,多次到湖北省农科院、黄冈农科院、恩施农科院、宜昌农科院等单位学习考察,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研技能。邀请了张启发院士、关春云院士、中国农科院王汉中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四川省农科院彭云良教授等专家来院讲学,大大提升了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

抓人才培养锻炼

通过内部人事改革,选拔任用了7名思想素质高、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正职干部在新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使用,在市农业局党组的支持下提拔了3名高级专家进入领导层。积极组织申报职称,五年来,该院有2名科技人员获得正高级职称,6名科技人员获得副高职称。重新修订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的管理办法,为科技人员提升履职业务能力水平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开展争先创优,科技人员胡爱兵荣获湖北省科协“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奖”,赵世春荣获恒隆杯首届“荆州市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李平荣获“荆州市特等劳模”,梁红艳获“荆州市青年五四奖章”;胡德玉、陈水彬、胡爱兵3位专家入选荆州市科技思想库专家库,胡德玉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水彬、赵世春、李平分别当选荆州市油菜、棉花、瓜果蔬菜首席专家;赵世春、胡爱兵、胡德玉被评为荆州市第四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赵世春获省政府专项津贴;退休职工子女余芬获沙市区“孝德之星”荣誉称号等。

抓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

按市、局纪委统一部署并结合该院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增强了全院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全院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作风建设要求,切实解决民生和发展中的难题。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制管理,依规办事,建设好领导带头、党员带头、干部带头的防腐拒变机制。

科研平台

荆州农业科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江汉平原综合试验站

湖北省棉花新品种引智成果示范基地

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大豆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江汉平原综合试验站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

国家棉花品种改良中心荆州分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推广示范基地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